文中提到"現在台灣很多高學歷的台清交畢業生,來法國念藍帶或糕點廚藝學校",哈哈
(感覺有點躺著也中槍呀)
|法國高等教育動向|
今天早上配著早餐與咖啡讀的,是昨天下午買的世界報。在大學與高級院校的教育版面,探討的主題是「在亞洲學習」。
文中開始提到,法國的商業或理工學校至少都會有一個特殊強項或優勢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法國學校比較容易與外國學校爭取學術交流的機會,所以法國商學院的學生,90%在求學期間會到國外交流,理工學院則是70%。
這些學術交流的最大國,近年來為中國和印度。自2000年以來就有一個固定的模式:法國先接受中國學生,再開始進行交換學生,最後彼此成立教學辦公室,計劃討論教學方向與雙文憑頒發。這樣推動多年下來,法國每年有一萬以上的學生前往中國,而中國學生來法交流的數字,則是法國學生的五倍。
這樣的情況,是一種互相學習砥勵的方式。然而在2013年習近平上台後,卻認為這是一個西方的文化滲透,要腐蝕中國傳統文化,因此應該保護文化安危,對抗腐敗。
其實在國際學術交流的過程中,學生除了學到另一個語言與增進本科專業之外,還學習到不同文化與觀點,在全球化的今天,是幫學生增加不少競爭力與優勢。不只是中國和印度,法國每年也有上千名學生去日本當交換學生。推動學生到國外多看多學,是法國現行高等教育的一部分。
看完這一系列報導,我思考許久。因為近年來當我在台灣的藝術或設計系所演講時,常常看到一二位來自對岸的學生。在對岸的美院演講時,看到的是外國學生。而前幾天負責法國留學生的朋友跟我說,今年經過她手中的台灣學生只有一位確定進入外省藝術學院學習。
想起前些日子與台灣友人的談話,這位在法國定居已久的前輩說:「早期來法留學的台灣學生多是念政治、社會學、藝術史、電影這些專業。現在台灣很多高學歷的台清交畢業生,來法國念藍帶或糕點廚藝學校。」不是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,也許還有很多在其他專業領域研究的學生。
但是大家真的要加油了!希望能有更多的台灣同學進入法國高等專業學院交流研習。